欧盟再度掀起双反,一方面证明我国的光伏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实力较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欧洲光伏企业总体实力的衰退。
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分心二用的玩玩儿,只要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和管理跟得上,或也无甚要紧。制造业对资金的需求正是如此,其现金流周转率越高,则企业利润率也越高。
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曾自创了一套独步江湖的左右互搏功夫由双手同时使出不同武功而倍增功力。诚然,对于不少光伏制造企业来讲,基于下游市场的机遇,也由于自身在上游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加之制造业集中和整合的必然趋势,放弃上游而向下游全面转型,或许是其较好的选择。众所周知,光伏制造与应用同属资金密集型行业,都需要巨量资金。即使一时之间能应付,但由于资金运作模式和管理人格分裂带来的巨大隐患,稍有不慎,则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当然,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分心二用的玩玩儿,只要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和管理跟得上,或也无甚要紧。
尽管持续的政策利好快速启动了国内应用市场,使得一些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全行业现金流依然紧张,三角债还相当严重,不少企业都还在采取最原始的易货贸易维持基本运转。在产业发展初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规避风险的模式,或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更多则是属于无奈之举在他看来,薄膜产品的寿命已超过25年、实验室转化率最多达到30.8%,成本也在下降,因此,其较晶硅产品具有更多优势;柔性轻质的薄膜还将开启一个移动能源的新时代。
现在内地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可以买汉能的股票,这对汉能来讲有好处,例如我们想发股在香港就发了,汉能上市以来还没增发过股票。请大家不要特别去关注这个事,这对我个人有压力。凭着目前我们的技术,未来5-10年汉能在全球是没有对手的。那是一面近50米长的专利墙,上面密密麻麻镶满了木质牌匾,每块中间都嵌有一张A4尺寸大小的专利证书。
如今李河君的生意远比父亲预想的要大得多,他很感激父亲关于信字的言传身教商场有道唯存信,处事无奇但真实。他认为,此前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除了为汉能贡献稳定的现金流外,也鼓舞了整个团队的信心,汉能核心团队通过金安桥十年的历练,获得了心智的成长、团队力量的成长,我们也有了自信,觉得我们可以干大事。
2009年,金安桥项目步履维艰时,李河君拒绝了多位高价收购的买家,执意坚持下来,靠的无非也是某种信念,而最终这个项目也为他和汉能赢得了信誉和自信。可见,内地投资者是汉能薄膜股价上升的主要推手。为了进一步推进移动能源民用化,2015年2月,由汉能薄膜发电主办的全球薄膜发电产品创新大赛拉开帷幕,汉能希望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促进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多样化应用,推动移动能源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不仅在太阳能转换效率上遭遇瓶颈,硅原料获取上也受制于德、美、日等国,先进技术、关键材料和高端装备仍然依靠进口,尤其是高端成套装备进口推高成本,绑架了技术创新。
但最大的挑战来自巨额资金的压力,为了应对高峰时每天1000万元的投入,汉能把前些年建设的效益好的优质电站一个一个地出售,最后我们甚至从汉能高管个人和家里借钱投资金安桥。这里的建筑立面铺满了薄膜太阳能玻璃板,色彩绚丽、十分壮观。他还提出:既然其太阳能板产量大致足够一个欧洲小国使用,为何市面上一个汉能太阳能板也看不到?而3个月后的2015年2月27日,他又发表了题为《汉能的第10个观察者》的报告,一反此前的质疑,称投资者仍然可能严重低估了汉能薄膜发电的成长潜力。同时,汉能也在推进大规模产业化,把技术优势变成市场优势,上游做高端设备制造,中游生产太阳能电池板,下游发电和做移动能源应用。
李河君所言的突破,是指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非关联交易产生的下游业务收入占年度总收入的比例已达38%;2015年3月6日,汉能薄膜发电又与忠天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忠天新能源)签订框架协议,后者将向汉能薄膜发电购买总计超过200MW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双方还将进行长期合作。这几年,我们是跟其他汽车品牌合作,过几年我们就会推出自主品牌,大家会看到汉能牌的汽车、汉能牌的无人机。
对于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扩张,外界常有人指其资金来源成谜。汉能控股或参股的14个水电站,权益装机容量高达620万千瓦,相当于2.3个葛洲坝。
母亲回答,天塌下来,你也当被盖。现在国家确定了七大新型战略产业,薄膜太阳能和五个有关系,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李河君表示,自己其实是个典型的宅男,我不太喜欢社交,平时也很少社交,所以我的朋友很少,我喜欢在家陪孩子吃饭、做功课,家长会我老去开。但这个时间为期不远,只要一两年时间,汉能一定会得到全社会公认,我们会创造一个移动能源新的时代。当时个人经商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会成投机倒把,但李父很淡定,幼年时的李河君曾听到父亲晚上对母亲说,路线迟早会改,一切都会向前。有分析人士认为,晶硅电池在原材料提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而硅组件在实际发电中衰减率也高,晶硅电池技术一直以来都面临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此前有媒体提及的汉能薄膜发电财务风险,他指出,投资者应该看到积极因素:汉能控股通过水电项目每年拥有10亿美元的现金流,而且通过银行等渠道获得的大量贷款,这些资金都在支持汉能下游业务的发展,对上市公司极为有利。在这位新科首富收获鲜花和掌声的同时,质疑和猜测也不期而至。
2007年雷曼兄弟破产后,多瑞创立BHP,成为潜行于北美和亚洲资本市场的隐形大鳄。汉能控股的总部大厦便是分布式能源的样板。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过程而已。同时,硅产业的高污染、高耗能,也被包括汉能在内的光伏业者诟病。
李河君自小跟父亲关系亲密,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但出乎BHP意料的是,在高位抛出低价借得的12亿股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不仅未降,反而连续大幅飙升,到2015年3月,其市值近3000亿港元,而BHP必须在2016年初前补足12亿股汉能薄膜发电股票,否则可能面临超过20亿美元的巨亏。而这些理解,很大程度取决于汉能对关联交易的化解。对我来讲,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呢?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BHP惯用的手法是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提供股票质押贷款,获得股票的处置权,然后拿着这些股票作为弹药,影响上市公司股价,高抛低吸,套取巨额利润。汉能薄膜这一波股价飙升的背后,也有包括贝莱德集团、法国巴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外资投行予以增持。
以李河君持有汉能控股97.57%的股权计算,这部分非上市业务的股权价值970亿元。汉能从传统的水电开发商向新能源企业的转型,长达5年,花费数百亿元资金,超过最初的预算近3倍。
也许,不仅公众对汉能的理解需要时间,投资者同样需要时间。过了今年,大家对汉能关联交易的质疑就没有了2014年3月底到2015年3月末,汉能控股旗下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由1.22港元/股上涨至6.98港元/股,一年内上涨472%,市值突破2900亿港元,李河君持股市值超过2100亿港元,汉能薄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阳能公司。
很多人将此比作李河君的又一次豪赌,但李河君并不认同:企业家冒险和赌的区别在于,他知道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同时可以承受,之后放手去做,这叫冒险;如果你不知道做一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就去做,这叫赌或者鲁莽。这也是身陷争议漩涡之后,他与媒体为数不多的面对面。2014年2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创业》(MITTechnologyReview)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评选结果中,汉能位列第23位,成为国内能源领域唯一上榜的企业,且排在IBM、西门子等名企之前。如果以汉能薄膜发电2015年一季度末的6.98港元/股计算,其个人身家更是高达2671亿元。
对我而言,如果转型不成,也就相当于5年水电站不发电。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这是资本市场的价值提前发现功能给汉能投下的信任票。
最近这一年,对于李河君和他任董事局主席的汉能控股集团,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其中,仅3月5日,在港股通中,汉能薄膜发电的成交额高达8.28亿港元,单日成交额已经超过2月份该股在港股通中的整体成交额。
这些质疑成立吗?汉能对此如何回应?2015年4月,新财富再度敲开李河君办公室的大门。汉能关联交易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非关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